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刑释人员给西宁监狱管教民警赠送锦旗

来源:西宁监狱 发布时间:2017-09-06 14:41:15 浏览次数: 【字体:
 
    2017年8月24日上午,西宁监狱八监区教导员常江收到了来自刑释罪犯马某的锦旗和感谢信。这份平常而又特殊的礼物在瓢泼大雨中带着一个服释人员及其家属的真挚祝福和感谢翩然而至。这面锦旗不仅代表着马某对监狱和民警难以诉说的感激之情,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难以称量的厚重情感。这份情是我们监狱改造工作者搀扶那些失去自由又渴望生活的人一路前行,直至走完通往希望的最后一公里的执着,也是教育改造融化坚冰、透析真情的成果检验。有谁知道这锦旗和感谢信里珍藏着一个怎样的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思绪宛如滚滚而来的漩涡再度打开常江记忆的闸门。马某是2007年9月来到西宁监狱服刑的。告别家庭、失去自由,这些生活表象上所带来的无助与痛苦就像是一道闸门将一个人的过去与将来拦腰截断。经历这样一个人生的急转弯,除了时间与生命,一切几乎都必须重新来过。对于年过半百、疾病缠身的马某来说,走完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的。和所有新收监的罪犯一样,马某刚来到监狱的时候也感到过迷茫,在信件中重复最多的就是对于未来,他不曾想,也不敢想。虽然几乎每一个罪犯都不善谈自己的前途,但又没有人不对前途抱有期望。在对未来进行选择这个问题上,他们一开始几乎都会选择沉默。不过,这样的表象与其说是缄默,倒不如说是恐惧:自己还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还有没有选择的机会。现实无法帮助他解答将来的疑问,但却可以帮助他鼓起自己回答的勇气,而这个担子自然就落在了管教民警的身上。


    马某的家庭没有文化积淀,个人知识水平又偏低,再加上常年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家境贫寒的他一直想努力改变现状,可身无所长、多次碰壁后,年过五旬的他终于铤而走险,踏上了犯罪的道路,本就困难的家庭因他的入狱变得雪上加霜。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也不敢再面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现在的我还有什么脸去面对他们!(指亲人)”这是面对监区教导员常江时,马某痛苦地说出的话。


    如果说希望是人生通往前途的大门,那么自信就是开启大门的门闩,而打开这个门闩的钥匙就是思想状况的转变。得知马某的情况后,监区领导和主管民警高度重视,多次对他进行谈话开导,在了解到他的身体状况后,监区积极与监狱医院、局中心医院联系治疗,特别是教导员常江经常自己花钱购买特效药为其治疗,并根据他的身体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了适合的劳动改造岗位。对此,他一开始仅仅只是抱一种多拿考核分,以图早日出去的心理,像做任务一样去完成。对于他这样的想法,常江自然是看在心里。其实,像他这样想法的服刑人员并不在个例,毕竟转变即便发生也是需要时间的。虽然成功并非必然,但坚持却是必须的。在每次与他的交谈中,常江都不忘鼓励他放下包袱,积极改造,多掌握一门手艺,好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在不厌其烦的教育转化和亲人般的关心温暖下,马某终于敢正视自己犯罪的事实,并主动联系了家人,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和愿意重新站起来的信心。

  
    马某真心悔改的决心和一点点的改变,让他的亲属感到了欣慰,并在亲情电话中多次鼓励他积极改造。很快,就到了即将释放的时候了,每一个服刑人员到了这个时候都会在兴奋与渴望之余感到失落与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他们到了必须为自己的前途做出抉择的时候了,马某也同样如此。之前的努力都是在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准备,但是自己准备得是否足够充分,自己是否有能力为未来做出选择。对此,马某的心里并非完全有底。不过,自助者人助之,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当然不会孤立无援。近年来,在追求监狱教育改造目标社会化的大背景之下,以不断完善的教育资源支持系统为有力支撑,西宁监狱与青海省科技技能培训学校签订了《帮扶示范项目合作协议书》,打造成了一条完整的教育改造链条:从习艺到谋业,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不仅成为一条连结社会、监狱和服刑人员三方需求的纽带,更架起了一座联通服刑人员现实与将来的桥梁。在此背景下,为了帮助马某在出狱后落实安置、实现学有所用的初衷,常江奔走各方,联络协调,最终为马某找到了满意的就业意向。释放那天的场面是简短与温暖的,警官、家人和聚集在监狱门外,既有送别也有欢迎,既有祝福也有感谢:之所以祝福,是因为在十年的服刑生活中,马某以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收获了希望;之所以感谢,是因为在那一天收获希望除了他以外,还有他的家人和整个社会。

    远道而来的锦旗和感谢信蕴含着马某及家人对西宁监狱民警深情的谢意,又似乎成为马某弃旧图新、迈向新生的见证物。这锦旗和感谢信面对付出真情的八监区民警显得那么般配那么和谐,而马某正在新生的道路上扬帆启航!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