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青海要闻>详细内容

三轮驱动:让科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15 09:00:15 浏览次数: 【字体:

  学校里,科技大篷车送来科学体验“百宝箱”,让师生在课堂外开眼界、长见识;

  科技馆里,一个又一个科学主题展示将大家带入充满魅力神奇的科学海洋;

  在工矿企业,职工大胆创新,用一项项新技能、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田间地头,农技协组织的专家一茬接一茬地来“传经送宝”,学到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脱贫致富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近年来,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履行“四服务”职能,以“为”赢“位”,坚持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有效促进了科协工作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柔性引才

  大牌专家轮番“上岗”

  2017年4月8日,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何继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凭借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的技术支持,在两年多时间里,广域电磁法应用到勘查院的二十多项科研项目中,实现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并为勘查院培养了8名这一领域的人才,初步形成了“三院+中南大学+继善高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构建了我省首个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创新研究平台。

  近年来,省科协积极推进我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目前,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已覆盖矿业、农业、装备制造、盐湖资源、新能源、新材料、医学、水电等十多个领域。实践证明,院士专家与科研院所、企业无缝对接,把实验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并在破解难题中推动科研院所核心技术研究和企业科技创新,对我省经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协搭台

  学术交流日趋活跃

  2018年至2019年,省科协以及省级学会主办或承办“藏医药传承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风光水能互补研讨会”“第三届泡型包虫病XUUB多中心国际合作会议”等一系列层次较高的学术会议。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累计举办或承办大小学术会议、交流培训会1000余场次。

  此外,省科协紧扣全省重点工作推进方向,围绕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等热点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近两年来,持续开展卫生健康、环境保护、节约能源、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各类主题科普宣传活动1724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普讲座等1000余期(场),受益群众250多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针对我省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偏远的现状,省科协积极打造普惠共享的流动科普体系,以全省流动科技馆巡展和科普大篷车为载体,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区域的科普工作力度,扩大科普活动覆盖面。2018年至今,我省流动科技馆行程1.5万公里,接待公众16万余人(次),科普大篷车开展活动160次,接待公众83万余人(次)。

  拓展渠道

  科普教育高效推送

  2019年8月,“科普中国·青海频道”在全国率先开通,一系列精彩内容把青海科普工作推向全国。目前,“科普中国·青海频道”已成为“科普中国”地方频道的样板。

  为深入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近几年,省科协借助科普中国、数字科技馆、“藏地科普”“青海科普”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精准传播优质科普信息。升级改造和新建科普e站232台,翻译完成科普中国藏语微视频1600部并广泛传播;开发专题课程150余门,出版各类科普类图书87种,推广藏汉双语动漫科普作品32部……这些都极大地满足了各族群众对科普文化知识的需求。

  此外,我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学教育实验室、农村中学科技馆等校内外科普场馆逐渐增加,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地震安全、气象科普基地等创建数量较“十二五”末增加了50%以上。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5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1个。

  助力脱贫

  农技协成科普惠农领头羊

  在科普惠农项目的支持下,我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藜麦产业发展联合社后劲十足。建立3个藜麦种植基地,生产藜麦米、酒、速食面、茶等十多种产品。联合社还以“公司+联合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土地流转户600户,藜麦种植户240户增收致富。

  为打造特色农技协,省科协还不断完善农技协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专家团队和乡土人才开展智力扶贫服务行动,发挥产业帮扶示范作用。截至目前,省科协培育发展农技协450家。两年来,我省农技协推广科技新技术200余项,开展技术培训3000多次,培训农牧民10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助农惠农富农作用明显。

  省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些年,我省各级科协组织拓宽思路、创新形式,在打造科普活动和学术交流品牌的同时,广泛开展了科普惠农兴村、科普进社区、创建科普示范县、打造特色农技协等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叶文娟 范旭光)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