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青海要闻>详细内容

以梦为马,向着“五个示范省”砥砺前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24 09:30:13 浏览次数: 【字体:

  7月15日,随着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双极低端系统启动送电,来自青海的“绿电”通过1500多公里的“电力天路”源源不断送往中原大地。这是世界首个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大通道,不仅创造了我国在特高压直流输电领域的多个世界第一,建设速度也开创了历史先河。

  “绿电”,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词汇。“电力天路”,一篇写满梦想的文章。

  从一个前所未有的梦想化身成一个跨越千里的奇迹,也许你会惊叹不已。但细细想来,其实在我们脚下这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的“青海梦”正在“遍地开花”,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方式,弥补着原有的基础短板,激活着青海的发展动力。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上流云映花开——《青海梦》

  对于今年32岁的索索来说,他的“青海梦”是希望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个梦,得从2012年说起。那一年,索索的家乡——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组织了一个草原管护队,索索和村上的64位村民一起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草原管护员。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源头气候恶劣,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份工作,索索每周都要骑马巡护一次。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拉开序幕。索索转型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这不仅让他的收入由以往的每月1200元增加至每月1800元,更扩大了他原本的管护范围、管护和内容,山水林草湖都成为他需要管护的对象。在日常巡护中,除了发现并制止非法行为,还要收集大量的物种、植被信息。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索索每月至少有20多天在巡护的路上。

  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建设在索索眼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以前那些从草原上消失的动物又慢慢地回到了这里,而且数量越来越多。藏野驴、藏原羚随处可见,狼、熊、狐狸这些动物也时常出没。草场上的草长得好了,湖泊的面积也大了,特别是牧民生态保护的意识也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家乡的绿水青山出一份力。”

  绿色,装点着索索的“青海梦”,也装点着中国梦的青海篇章。

  从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全力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青海在一次次实践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布首份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评估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条件更趋完备。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近36倍,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稳定在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湖鸟类种数由189种增加到225种,各类自然保护地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色的海洋拥有七彩的光芒——《青海梦》

  5月7日,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暨数据中心上线仪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数据产业园内举行。相比而言,这个产业园有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

  清洁能源“牵手”大数据,这样的组合,怎能不引人注目?

  其实,对于海南州来说,大数据既是大产业,又是大机遇。而它自身所拥有的全天候清洁能源等优势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就目前情况而言,海南州清洁能源年发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不含水电的发电量),可为大数据产业园巨大的能源需求提供充足和可靠的电力支撑。

  让我们把镜头再拉近些。位于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内的远景能源海南州有限公司是2017年与海南“结缘”的。在公司总经理刘昌云看来,落户海南就是看准了当地的资源优势。

  “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风力发电、光伏、水力发电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我们在这里设厂算是强强联合。”

  正如远景能源所看好的那样,作为我国清洁能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我省是清洁能源大省,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风能可开发量超过7500万千瓦,在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利用好资源禀赋优势,拉动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面对这场绿色大考,我省不断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形成规模优势。特别是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青海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实施方案》后,我省不断加快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的输出大省、产业大省、民生强省和生态大省,奋力走在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前列,积极领跑国家新能源发展。截至目前,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801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规模的87.7%,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4%,是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

  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

  在那遥远的地方,放牧的姑娘拥有甜美的愿望——《青海梦》

  炎炎夏日,来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下寺咀村,绿油油的农田里辣椒、菜瓜、西红柿等作物长势喜人。

  “我们用的都是有机肥,你看这菜长势多好。有机肥种出的菜,还能多卖钱,这样一来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收获在即,村民李涛喜笑颜开。

  在被确定为全省有机肥全替代化肥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点县后,大通县积极扶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绿肥养地倒茬技术等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推广,确保有机肥全替代化肥生产方式落实到位,绿色防控技术落实到位,农产品品质提升到位。

  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是我省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其中一环。

  2019年3月,农业农村部与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高质量推进我省农牧业绿色发展。按照共建合作协议,我省扎实推进创建工作,朝着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为例,我省计划到2023年实现全省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全覆盖。2019年,我省在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基础上开展面积7.6万公顷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工作,化肥的用量较上年减少24.4%,农药的原料较上年减少21.3%。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按照打造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要求,2019年,我省大通牦牛、青海青稞等七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发布玉树牦牛、柴达木枸杞等十六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色、有机、高品、安全正逐渐成为青海农畜产品的代名词。

  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

  在那遥远的地方,绿色的草原也有斑斓的梦想——《青海梦》

  被网友评为“人生必去的地方之一”的茶卡盐湖如今已成为我省热门景区之一。短短几年间,立足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抢抓茶卡旅游业井喷的发展机遇,将茶卡镇打造成“高原特色旅游名镇、国家级特色小镇、世界黄金旅游目的地”。茶卡先后入围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示范名单和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名单,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作为一个因水电开发而兴起的高原特色小镇,从风光一时的“亚洲第一坝”到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再到打造“万里黄河第一镇”,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共和县龙羊峡特色小镇呈现基础设施趋好、城镇功能趋优、产业支撑趋强、生态环境趋美的新气象。

  不同的场景,相同的路径——特色小镇成为二者发展的关键词。

  翻开今年我省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的篇章,多巴新城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新华联国际旅游城,即便没有亲身体验过那充满着童话色彩的城堡、飘荡着诱人香味的美食街,也能从朋友圈那一波波的刷屏照片中领略它的风采。然而,这只是多巴新城华丽蜕变的一个缩影。

  西宁市湟中区多巴新城地处西宁市以西约20公里处,城区内保留有大片的原生林地和自然漫滩,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区域内河湟文化、多民族融合、高原体育等人文资源丰富且历史悠久。为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更好实施“城市空间重构”和“双城联动”战略,多巴新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落实了城市双修、海绵试点等建设要求,围绕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全力构建了“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格局。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遥远的青海一路欢歌向世界走来——《青海梦》

  一个社区,居住着汉、藏、回、土、蒙古等多个民族上千居民,一直美美与共、和睦共处。这是共和县恰卜恰镇金安社区演绎的佳话。

  如此和谐,怎么做到?社区居民加央说,住在一个地方,就是一家人!。

  青海是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7.7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初步实现了2020年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创建目标,开启了在更高起点上创新发展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征程。

  才仁其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蒙方民族用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从艰难起步到如今固定资产总值上千万元,才仁其没有忘记各族牧民群众和兄弟企业的发展。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牧民的羊毛、驼毛、山羊绒,对于一些居住偏远的牧民,还会特意补助拉运车辆的运费,这一干就是5年。5年来,共带动农牧户800多户,收购绒毛990多吨,资金投入2000多万元。在公司招聘临时工时,才仁其主动选择困难户和劳动技能相对单一的少数民族牧民,让他们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以前我一直靠在外打零工赚钱,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现在好了,在这里有了固定工作,一个月2800元的工资,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困难户马德林说。

  发生在才仁其身上的故事,仅仅是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共享发展成果中的缩影。面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新目标,我省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视点短评

  开创新青海建设新格局

  蓝天白云下,三江源头的牧民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勾勒出一幅美丽中国的青海画卷;柴达木聚宝盆,“绿色革命”蓬勃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领跑全国;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鱼等“青字号”品牌闪闪发光,为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产业添活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城镇悄然兴起,为乡村振兴强根筑基;欢快的锅庄舞起来,幸福的“花儿”唱起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乐章缓缓奏响……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开展“五个示范省”建设,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聚合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格局和优势。

  我们在优化功能布局、构建管理体制、强化资金保障、实行科学管护、实现共建共享等五个方面先行探索,不断实现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推动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们建成“青电入豫”工程和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三江源地区煤炭减量化工程,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比重,持续打造“绿电特区”。

  我们依托高原净土、日照充沛、气候冷凉干燥、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的草原农田比较优势,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我们依托高原山水人文资源禀赋,坚持“三定四融”基本原则,着力构建“一群两区多点”发展格局。

  我们立足民族众多、宗教发育省情,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践表明,“五个示范省”建设,打的是组合拳,激发了青海发展的活力。它们既各具特色,又高度关联;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需要我们在协调上下功夫、在统筹上求突破。“十三五”规划收官在即,我们期待着“五个示范省”奏出更加和谐动人的乐章。(咸文静)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