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书写幸福民生新答卷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面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织密民生保障网这一课题,近年来,全省各地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时间紧、任务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给我省民生保障工作难度“加码”。
挑战越艰巨,越要把民生冷暖挂在心头。
疫情大考下,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细落实,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百姓“心头事”,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书写新时代幸福民生新答卷。
补短板破解百姓生活难点堵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补齐短板,必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真正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
今年46岁的张广顺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在2015年确诊为直肠癌。近5年间,他累计住院救治15次,治疗总费用花了近30万元。
我省全面开展大病救治以来,先后四次将大病救治病种由9种扩大到35种(目前国家30种),以县为单位,实行“一人一策”,开展大病集中救治,动态追踪管理。张广顺通过基本医疗报销了近12万元,大病保险报销了5万多元,医疗救助报销了7万多元,他还通过“健康保”商业补充保险、民政临时救助等途径报销,最后算下来,他个人自付部分还不到3万元,报销比例达91.46%。如今病情好转后,他创业开了一家“顺源磨坊”。在他的精心经营下,磨坊年收入2万元以上,家里的日子又重新红火起来。他感动地说:“感谢党的健康扶贫好政策,让我摆脱病魔,走上小康幸福路!”
截至2020年7月底,我省35种大病贫困患者有23073人,已经救治23071人,救治率达99.99%。病种的增加,使更多贫困患者受益,全省7.8万因病致贫人口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令人欣喜的数字,代表的不仅是变化和成就,也是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更是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体现。
转眼,2020年过半。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挑战,如何尽锐出战,迎难而上,高质量完成民生保障目标任务?
从今年1月1日起,我省再次统一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后,全省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218元左右,全省有47万名退休人员受益。这也是自2005年以来,我省连续第1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受疫情影响,今年我省财政收入放缓,实施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减免政策使养老金基金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大,但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履行政府办好民生实事庄严承诺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对广大退休人员的亲切关怀,改善退休人员生活,同时也拉动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
以“六稳”“六保”为着力点
为脱贫攻坚“加码”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兜住民生底线,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面对疫情冲击,省委省政府的民生清单“含金量”成色不减,并特别强调——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
在我省某私企上班的谢晓燕受疫情影响,工作受到诸多限制,一度令她十分烦恼。不过,这样的烦恼并未持续太久。今年,我省通过加大稳岗返还力度并大力开展以工代训,全力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努力保持全省就业局势稳定。各地加快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支持参保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明确了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标准提高至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并要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尽快补发2020年度返还资金。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并将受疫情影响出现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各类企业,纳入以工代训范围。
“以前家里穷,住的房子也是不到60平方米的土砖房,收入低,各方面都不如意。自从政府集中把我们安置到这里,不仅医疗有了保障,孩子的工作也有了着落,还脱了贫,日子越来越好了。”在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安置小区内,乐都区李家乡马圈村村民李焕业高兴地说。
七里店安置小区是我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集中安置乐都区马厂乡、马营乡、芦花乡、李家乡、中岭乡、共和乡、城台乡、蒲台乡、中坝藏族乡、寿乐镇、高庙镇11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户共计1946户,其中建档户1356户4797人,非建档户590户1866人。小区内水、电、路、绿化等公共设施均已达到国家标准,社区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管理服务功能完善,是乐都区功能最为完善的新型小区。搬迁户在继续享受退耕还林、土地承包、种粮补贴等政策的同时,当地政府还严格落实以户定业、以户定扶增收致富措施,逐人确定就业岗位,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发展产业、生态补偿、创业就业、教育扶持、医疗救助、兜底保障、资产收益等方式,实现稳定增产增收。
眼下,青海大地正紧锣密鼓地开展脱贫攻坚质量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整改,以问题为导向逐个击破,脱贫成果在继续巩固提升。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向全省发出动员令:脱贫攻坚是应答题、必答题,疫情防控是加试题。要不折不扣答好应答题、必答题,从省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好加试题。
我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奋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聚焦问题,聚力攻坚,进一步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后的各项工作,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加强和规范公益岗位管理,深化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基本实现,深度攻坚实施方案全面落实。
提升人民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人民。我们将倾情尽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两会上,省委、省政府向青海父老作出郑重承诺,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抓疫情防控不松劲,紧抓全年目标不动摇,紧抓黄金季节不耽误,兜住民生底线,办好民生实事。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推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抓好就业服务“四送”服务;扎实开展脱贫攻坚“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持续抓好民生实事工程,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坚持抓好住房保障……
同时,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全省生产经营逐步恢复,就业稳定。在清欠农民工工资、疫情防控期间增设临时性公益岗位、发放消费券和节日慰问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全省居民收入增幅提高。上半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4元,同比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83元,同比增长3.8%。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3.3%;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9.02万人次,完成75.3%;城镇登记失业率2.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一系列民生举措,让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子女又都不在身边,吃饭越来越成个问题。自从家门口有了幸福食堂,我们吃饭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这里的饭菜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口味,我和老伴儿都喜欢吃,吃得也放心。”提起家门口建起的幸福食堂,家住西宁市城中区瑞驰社区的洪义德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我省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养老成了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道民生必答题。西宁市将“爱老幸福食堂”建设列入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并通过建设1个市级及4个区级指导中心、建设30个以上街道(乡镇)级中央厨房、建设100个以上社区级“幸福食堂”、在居民小区设立“助餐点”,力争实现全市“幸福餐桌”1000张,让老年人每天从“吃饱”变“吃好”。
“饭菜一可口,老人家的幸福感‘爆棚’。”社区负责人由衷地说道。
这幸福感的提升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今年以来,我省民生领域投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惠民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1%,增速比1-2月、一季度分别提高8.6、12.9个百分点,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2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59.4%,比重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
这幸福感提升更来源于百姓身边一个个变化──吃饭更可口、居住更舒适、出行更顺畅、环境更优美……一大批事关衣食住行的惠民工程接连开工。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放眼未来,更美好的幸福蓝图正在酝酿,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我省以初心使命为墨,以为民实干为笔,在朝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的征程上,汇聚磅礴伟力,以民生为底色,一笔一画努力书写美好生活的时代答卷。(李欣)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