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青海要闻>详细内容

今日视点:幸福笑声萦绕在河湟谷地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10 10:00:08 浏览次数: 【字体:

 

 

 

 

 

  化隆县谢家滩乡卷坑村藏香猪、笨鸡养殖厂场景。(陈俊 摄)

  青海要强,农业必须强;青海要美,农村必须美;青海要富,农民必须富。作为我省农业大市的海东,加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稳定农民工就业,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一人、不漏一户为基点,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向小康生活目标奋力前行。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海东市6县区全部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并积极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方面发力。

  “破零经济”激发活力

  空山新雨后,布谷欢歌,泉水叮咚。远处,碧绿的青草铺满薄雾缭绕的坡地,一群藏香猪悠闲地边“散步”边吃草。近处,卷坑村几个村民,正在捡拾笨鸡下在草地上的一枚枚鸡蛋……一幅宁静、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在眼前。

  卷坑村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中的一个绝对贫困村,全村116户386人。以前,村民的经济来源除了地里收成外,全靠外出打工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穷则思变。2018年,在上级扶持和村党支部带领下,卷坑村利用无锡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中央扶持村集体壮大资金、较少民族发展资金以及村集体经济“破零”等资金,共235万元,“大胆”发展以藏香猪散养为主、笨鸡为辅的养殖业。在适合藏香猪和笨鸡生长的半山腰建起了产育棚、保育棚、隔离棚和笨鸡场,针对藏香猪成长特征,小猪集中养育,大猪散养在树林下或草坡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半年后,散养的笨鸡到了收获的好时节,比市面上普通鸡蛋个头小得多且呈浅绿色的笨鸡蛋,一上市就成为抢手货,因个头小有人称它为“野鸡蛋”,吸引了许多商家前来抢购,仅这一项收入一年就获纯利3万多元。

  “我们这里的藏香猪喝的是纯净水、吃的是无污染的绿草、山里的蕨麻甚至冬虫夏草,所以瘦肉多、肉质细腻、绿色无公害,最高卖到90元一斤,还是很畅销,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无锡、深圳、广西。”谢家滩乡党委组织委员张凤英幽默地说,卷坑村当年售出商品猪270头,获纯利18.4万元。因而卷坑村成为化隆县村集体经济“破零”最具代表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小康生活样板村。

  “钱袋子”鼓起来了,村民发展的信心更足了,经过酝酿商讨,除去养猪养鸡劳动力外,卷坑村把剩余劳动力分成长白猪养殖、饲草料种植等5个小组,用足用活当地所有资源,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前卷坑村经济困难、道路狭窄、吃水靠挑、土坯房漏风漏雨,经常为吃饭和孩子的教育问题发愁。如今,村民们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振兴乡村、以规模养殖富裕家庭,卷坑村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高大美丽的乡村别墅、宽敞平坦的乡村道路、清澈见底的河流溪水、每家都有现代化家电、家家有花、户户有水。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小轿车,一半以上家庭都有,有的家庭甚至还有好几辆。

  “绿色经济”振兴乡村

  不久前,满载7000棵花椒树幼苗的卡车缓缓驶入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索家村。

  看着车上的花椒树苗,索家村股份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负责人包秀芳心里乐开了花。她说:“这车上拉的可是‘摇钱树’啊,自去年乡政府统一在各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内已有300多人,大家都愿意加入富硒花椒基地这个项目,干劲都很足。”

  在索家村,提起村党支部书记包秀芳,村民们对这个女书记都赞不绝口。这几年,在她的带领下,村民行路难、饮水难等难题一一解决,村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现在她又以村股份集体合作社为依托,积极申报花椒种植项目、流转土地、修建水渠,利用农户的土地种植富硒花椒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村民称赞她是村里的“点金人”。

  为了不耽误种植进度,包秀芳提早安排部署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因山路不便,农运车无法将肥料送到地里,她就带领大家用背篓将肥料背到地里,挖坑、修补水渠、施有机肥成了他们最近的生活日常。

  直到将7000株花椒幼苗拉到种植基地,包秀芳一直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她说:“今年因为疫情影响,花椒树幼苗采购问题一直是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现在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也能放开手、铆足劲带领大家种植花椒树,期待今年的秋收成果。”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富硒花椒种植项目是索家村自村股份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以来第一个特色项目,也是平安区加快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有力举措。

  合作社充分利用本村位于富硒带的自然资源优势,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富硒红花椒种植,建设花椒种植基地23公顷,并对富硒花椒进行处理加工,预计项目建成后,年销售额可达70万元。

  自脱贫摘帽以来,平安区始终把加快补上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强化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推动人才下乡,强化科技支撑,通过打造药材种植产业、饲草种植产业、拱棚蔬菜产业、规模养殖产业、马铃薯种植、花椒种植等6大产业,建立务工基地,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整合各种力量,创新探索多种发展模式,促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种植经济”富了乡亲

  现年42岁的贾生英是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泽林村的一名脱贫户,和70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为了提高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他去新疆打工挣钱。

  在新疆,认识了前妻后,小两口承包蔬菜大棚经营小本生意,由于蔬菜大棚生意经营者众多,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2018年夏天,驻村扶贫工作队在遍访建档立卡户后发现,贾生英家中享受国家危房改造后新建房屋只有框架,无法入住,老母亲一个人还住在阴暗潮湿的旧房里,造成老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和季节性慢性疾病,扶贫工作队立即和贾生英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得知贾生英学会了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通过做思想工作,贾生英决定出售大棚返乡创业,照顾母亲。

  2018年冬季,贾生英回村后,在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希望通过大面积种植中藏药材脱贫致富,并争取到“530”扶贫小额贷款2万元,用于来年种植药材发展资金,2019年初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出资8万余元,购置了1台大型农机具,2套作业设备,用贷款购买药材种苗,种植了2.533公顷当归,同时联系泽林村其他建档立卡户48人专门负责药材的田间管理,发放工资达5万余元,还参加了2019年“合作社带头人技能培训班”,掌握了先进的种药技术,收益达6万余元,被评为“脱贫光荣户”,奖励三轮农用车一辆,他和老母亲在2019年春节前夕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今年,贾生英决定再次扩大药材种植规模,争取“互助资金”2万元,购买了价值4万余元的优质药材种苗,2万余元的专用肥,成立了互助县生森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10公顷当归,洋芋2.66公顷,今年他大规模种植药材用人工1500个,带动建档立卡户60余人,参与田间管理和药材种、收作业,预计为同村及周边村脱贫户人均就业增收3000余元,比去年增收10万余元。

  “家家户户通了公路,新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许多百姓世代居住的土坯房变成了楼房。”泽林村许多村民这样说,现在孩子们有学上、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来,互助县委县政府按上级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的精神,采用“扶贫、扶智、扶志”相统一的方式,下足“绣花”功夫,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老百姓离小康生活目标越来越近。

  ……

  美丽的风景写在路上、更写在村民们的脸上……(陈 俊 罗 珺 赵 睿)

  视点短评

  从跨越到飞越

  “以前饭都吃不饱,现在顿顿都有肉”“喝水不用翻山挑,拧开龙头用不完”“过去年年修房子,隔上几年还得盖,现在住进楼房里,再没这些烦心事”“搬到城里之前想都不敢想,现在也和城里人一样了”……生活怎么变,群众的感受最真实。

  脱贫攻坚5年来,海东举全市之力精准施策,全市634个贫困村4.52万户16.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6个县区全面脱贫摘帽,将以往需几代人之力才可能实现的生活水平在这几年中就达到了。这样跨越式的发展,不仅让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还彻底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脱贫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正在以实际行动化为现实。

  跨越式的发展,“输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明显。脱贫攻坚以来,海东聚焦行业扶贫“十大工程”,全方位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所有行政村安全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通信网络、村道硬化、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和贫困村高原美丽乡村“八个全覆盖”如数兑现。

  决策者们思路明晰,懂得“输血”只能生存,要真正让贫困群众和地区焕发生命力,只有让他们发挥“造血”能力。

  在扶贫过程中,海东市一直注重在扶智、扶志上下功夫。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产业发展、教育保障……一切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的方法,都加以充分运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只是跨入好日子的第一步。幸福的生活不仅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还要实现人生理想,为不断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努力,这即是飞越。

  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蓬勃发展,贫困村实现了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打工的贫困群众手握技能,工资水平明显提高,无法外出的也能在家门口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补充家庭开支。

  5年的脱贫攻坚即将收官,接下来就要靠脱贫群众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奋斗来达成。只要人人勤奋,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就不难做到。我们也相信,凭着海东全体干部群众的拼搏奋进,脱贫群众和脱贫地区富裕美丽的飞越式发展,定会前景辉煌,必有可期。(赵睿)

  故事传真

  树下种菌菇 走上小康路

  在常人看来,温室大棚才是人工培植菌菇最适宜的环境。但在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那里种植菌菇的方法却与众不同,当地农民并不是把鸡腿菇种植在温室大棚里,而是创新思路,大胆尝试,把小小的菌菇种在了树林里。

  日前,在三合镇仲家村西边的树林里可以见到,近2.7公顷树林的空地上,一个个鸡腿菇种植穴已起垄成型,村民们有的撒石灰,有的撒营养包,有的撒菌种,一派忙碌的景象……

  从省外聘请来的专家刘生贵正全程在旁指导村民种植,承包这片树林的三合镇湾子村党支部书记安存昌也跟在旁边学习种植鸡腿菇的技巧。农技人员刘生贵说:“这边的气候条件和内地有所区别,这里的冬天比较冷,但是夏天比较凉快。等外地没有销售的产品时这边的鸡腿菇刚好上市,所以这边种出来的鸡腿菇,价格也是相当可观的,可以填补市场的空白。”

  据了解,种植鸡腿菇需要有充足的氧气,而这片小树林就是一个天然“氧吧”,土质疏松且肥沃。与温棚种植相比,林下种植也更能节省成本。在这种优越的地理气候下种出的鸡腿菇,每平方米的产量能比温棚种植要高出近20公斤。

  三合镇湾子村党支部书记安存昌是带头在树林里种植鸡腿菇的其中一员,他边干活边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村民们已经种了20多天了,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菇了,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性也很高,按每亩地的毛收入来计算,这一片林地的鸡腿菇应该能有个3万多元的收入。”

  看到种植鸡腿菇的广阔前景,周边不少村民也跃跃欲试,纷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空闲地里开始小规模试种姬菇、熊掌菇、鸡腿菇等菌菇,出菇情况十分可观。同时,三合镇湾子村、仲家村、寺台村、翻身村等7个村的种植合作社还统一成立了食用菌种植联合社——青海绿尚苑食用菌种植联合社,安存昌任理事长,目前已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鸡腿菇上市后由协议企业按不同的品质收购。

  “原来这边的经济作物以洋芋为主,收入不高,林下种植非常有特色,我们的农户在家门口、树林子里种一点,如果实验成功的话,这个产业将会逐步发展壮大。今年我们几个村干部先开始带头试种,销路也不愁,村民们马上就能过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日子啦!”安存昌说。

  如今的试种只是三合镇探索林下经济的第一步。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带动更多村民种植林下食用菇,通过推广种植技术,做大食用菇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今年以来,平安区着力在农业产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利用产业扶持发展到户资金、互助资金、金融扶贫贷款及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因村、因乡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富硒农产品加工等23个项目顺利实施,高原羊肚菌、油用牡丹、中藏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实现提质增效,富硒牦牛养殖基地、农产品保鲜库等大项目相继建设,全区8个乡镇形成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成功打造“一乡一业”扶贫模式。

  同时,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在三合镇集中安置区实施电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鼓励搬迁用户开设网店,通过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有效整合该区各类富硒农产品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实现苦荞、马铃薯等当地高原富硒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并带动该区旅游项目快速优质发展,持续增加农户收入,让农户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罗 珺 祝美甲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