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祖国致敬 为援青礼赞】在那遥远的地方 彰显“山东力量”——山东省对口支援海北州工作综述
开栏的话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恰逢对口援青十周年。本报今起开设《向祖国致敬为援青礼赞》专栏,大力宣传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援青省市、中央国家部委、中央企业给予青海的大力支持,全面展示对口援青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成功经验和我省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取得的显著成绩,表达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感恩之情。敬请关注。
山东援青人才州二院副院长季红(左三)查房询问病人病情。王君供图
倾心倾力奉献山东力量,大爱无疆装扮海北山川。
山东与海北虽远隔万水千山,但对口支援红线把双方紧紧相连。
十年来,山东累计落实援助资金18.0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72个。援建资金按照“资源集聚、资金整合、政策集成”的要求,80%的援建资金投向基层、80%的援建资金投向民生,有效促进了海北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海北所需、山东所能”的郑重承诺。
十年来,山东先后选派的四批119名援青干部、498名人才,怀着对高原人民的深情厚谊,秉承“缺氧不缺精神,高原更高标准”的援青精神,对海北州倾情奉献,展开了全方位支援,为推进“一优两高”和“五个海北”建设贡献了援青最大力量。
十年来,山东统筹用好社会和企业两种力量,不断拓展帮扶工作的广度深度,累计捐款捐物2.51亿元,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参与支持对口支援工作的良好局面。
聚焦短板弱项,
助推海北打赢脱贫攻坚战
山东把助力海北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对口援建的首要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从资金、项目、就业等多方面综合发力、多管齐下,打出一套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群众致富的“组合拳”。
位于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旱台村浩门河边的门源县冷水鱼育苗基地是山东援建项目,于2018年8月建成,2019年11月23日,该基地举行了鱼苗签约发售仪式,首批62万尾虹鳟鱼苗顺利上市。
门源县冷水鱼项目由山东援青干部牵线搭桥,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的技术支撑,借鉴西藏、新疆冷水鱼养殖经验,2017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2月试运营,2019年11月首次对外销售鱼苗。目前,基地繁育冷水鱼苗达180万尾,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依托两地渔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优势资源,投入2300万元,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结合海洋产业优势推进冷水鱼陆海接续养殖,构建连通鲁青两省产业协作的链条,实现了当年签订协议,当年竣工放苗,当年扶贫见效。”援青干部、门源县委副书记卫玮介绍。
2019年,门源县泉口镇、浩门镇、西滩乡、北山乡、阴田乡、珠固乡、皇城蒙古族乡7个乡镇13个村的村集体将山东经济发展援建资金投入到门源县佳联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并签订分红协议,收益按年度分红。不仅13个村每村可以增加4万余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可以带动286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山东累计投入1.41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游牧民定居项目,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投入4944万元,改扩建州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安排村集体经济扶持专项资金1.09亿元,扶持全州214个行政村和青海湖农场4个分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大力发展藏羊、牦牛、冷水鱼、藏香猪养殖和油菜、中药材种植等产业……
创新帮扶模式,
力促海北教育医疗水平提升
团队化运作、组团式帮扶,是山东对口援建的一大创新。山东立足海北需求,强化团队化运作、组团式帮扶,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帮扶格局,海北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在海晏县西海镇和三角城镇各5公里的草原上,一座装修完毕的现代化大楼正在加紧安装康养设备,这就是即将启用的“海北中藏医康复中心”。
大楼内,一个看上去极为普通的身影正与安装人员一同忙碌。他就是山东援青干部人才贾瑞峰。贾瑞峰是山东临沂市康复中心主任,援青后担任海晏县卫健局党组成员,并担任这一项目建设的负责人。贾瑞峰说,中藏医康复中心于2016年底立项、2017年开始建设,总项目投资2亿元,是目前山东省在海北州单体投资最大的援建项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康复中心目前绝大多数房间设备已经安装完毕,从就医到疗养、从吸氧到洗澡、从小板凳到大餐桌、从轮椅到拐椅,各种设备一应俱全。
围绕“解决群众困难、发展医疗事业、助力健康海北”目标,山东省转变卫生援青模式,累计选派省、市两级344名医疗专家到海北开展帮扶,专家层次高、数量多,专业全、针对性强。同时设立了“名医工作室”,开展“一对一带教”,建设鲁青眼科中心、腔镜诊疗中心等25个重点科室,新建“郭刚恒中医工作室”等11个特色科室,10余项技术填补了海北州诊疗空白。完善导师培养机制,为海北州培养230多名骨干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开展“鲁青有约、守护健康”系列巡诊活动,十年来累计开展医疗巡诊500余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为1157名患者进行了白内障复明手术,节约群众看病费用694.2万余元,复明率达100%。山东支医专家成为各族群众心中一个响亮的品牌,被称为高原上的“桑杰曼拉”(药师佛)。
十年来,山东累计投入教育援青资金1.75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4个,累计选派159名教师到海北支教,组织867名教师到山东培训。山东援青四市“海北高中班”累计接收高中生880人,已毕业405人,100%考入了大学;定向海北本科招生280名,联合培养中职学生402名,成为山东教育援青的“金名片”。
加强智力帮扶,
厚植海北发展优势
山东把智力帮扶作为打基础、利长远、求突破的攻坚方向,从海北实际出发,采取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项目+人才”同步引进、重大课题专家学者进青“问诊把脉”等因地制宜方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海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从教育培训、挂职锻炼、智力帮扶三个方面全力支持海北人才交流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717期,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7610人次;海北选派204名党政干部和1557名技术人员到山东挂职锻炼;山东选派经济研究、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农牧产业发展、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等领域高层次专家人才到海北开展智力帮扶活动1000余人次。
“干部人才交流帮助海北解决实际问题、攻克技术难关、加强人才培养,为受援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山东援青管理组党委书记、海北州委常委、副州长赵庆平说,山东牵线搭桥引进人才,促进海北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围绕教育、卫生、农牧、规划、就业、文旅等领域,坚持市场主导、“项目+人才+资金”的运作模式,以情引才、以才招才,21个项目纳入青海省人才项目目录,引才类项目17个,计划引进人才70人、团队2个。山东每年定向投入200万元,成立海北州人才引进基金,组织开展“专家上高原”活动,帮助海北“借船出海”。
离开海北州的山东援青干部、畜牧专家、原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主任助理王云洲始终惦记着海北草原的牛羊和一起并肩奋斗过的同事们。原本,一年半的援青工作结束后就可以回到山东,但王云洲选择继续留在海北,这一留又是一年半。
在海北期间,王云洲怀着一颗不辱使命,造福百姓的心,充分利用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优势,在转变培训模式上想办法、拿策划,不仅让当地人走出去培训,还请来专家和教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人员分门别类,以“师傅带徒弟、一对一”等方式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效果。王云洲既当技术培训的授课老师,又当技术推广的畜牧专家,不断将山东省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和专业培训理念,一点一滴播撒在海北的大草原上。
从祁连山草原到青海湖畔,王云洲几乎走遍了海北规模养殖农牧户家和专业养殖合作社,他根据了解到的海北生态畜牧业生产现状写教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2018年,在省第四届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中,海北州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一名,3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个人第一名、第二名、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接到好消息的那一刻,王云洲就像中了状元的学子,兴奋不已,第一时间便把这个好消息传到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院领导、指导老师,纷纷表示祝贺。
……
十年来,在青鲁两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援受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援青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援助内容不断丰富、援助方式不断拓展、援助规模逐步扩大。山东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伸出饱含真情的援建之手,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海北州展开了全方位支援,凝聚起千里之外的“山东力量”。(尹耀增)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