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青海要闻>详细内容

西子湖畔对海西大漠的情谊——浙江省援助海西州建设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3 10:00:06 浏览次数: 【字体:

图片说明:浙江中控新能源公司在德令哈市投(5908527)-20200903082347.jpg

浙江中控新能源公司在德令哈市投资建设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二期50MV项目。海西州宣传部供图

从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到大漠孤烟的瀚海戈壁,浙江省与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隔千山万水。

自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等涉藏工作重点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浙江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口支援海西州。自此,一条饱含真情厚意和生机活力的纽带,在越过数千公里空间中,将两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10年来,在柴达木盆地的辽阔区域内,一批批浙江援青队伍远上高原,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勇毅和笃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亮点、以智力援建为突破点,对海西州展开了全方位支援。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一个个新型园区落地海西大地,在海西发展中凝聚起坚忍不拔的“浙江力量”,以援建传导出党的关怀、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民生改善是援建要义

身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海西州天峻县,援建,让这里的牧民群众住进了浙江援青园雪合勒小区。就在援建助力下,海西州的天峻、都兰、乌兰三县牧区的众多游牧民群众,在实现定居后告别了曾经漫长的游牧生活。

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共落实89个改善海西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项目,投入资金4.98亿元,帮助海西州解决了长期困扰农牧区发展和生态环境等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一批涉及各族群众安居、饮水、教育、医疗的民生问题,在逐项解决中不但切实改善了民生,而且助力海西州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十年,是一个漫长的援建过程,更是一个汇聚深情、彰显力量的里程。

在此期间,浙江省为海西州共计建起6678套游牧民安居住房,安置游牧民2.67万人。使游牧民在定居后融入现代社会,在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结束了长期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产方式,过上了高品质生活。并逐步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方向转变,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牧民群众广开增收渠道和提升生活质量,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

把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经验和模式,嵌入海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需要,共同启动“携手奔小康行动”,以浙江的优势资源帮助海西的受援地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全力推进浙江——海西“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村企结对专项行动,以及“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等方式,实现浙企与海西州119个贫困村“企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投入2500万元援青资金,扶持5个市县38个村发展村级产业,使农牧民4200余户13900人切实受益。

而今,在海西州人民医院,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直接与浙江专家开展病理探讨诊断,过去无法实现的多项高难度手术,已在这里独立完成。同时,远程医疗培训,医院重点学科和综合实力,都在浙江对口单位的帮助下取得快速提升。教育事业也在安排援青资金3.25亿元的强力支撑下,推动了全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浙江省共派4批39名教师在海西州长期支教,把浙江发展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资源“嫁接”到海西教育园地,以十年之功绽放桃李芬芳。

无疑,十年援青之路,给海西广袤区域遍地播撒民生福祉的种子,如今已是一路繁花。

“钱塘湖”力助海西产业跃升

海西的产业优势在资源,这里有着丰厚的盐湖资源、矿产资源、农牧资源和富集的光热资源……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海西,尚有相当的路程需要奋起追逐。

浙江援青帮助海西发展,依据海西的自身优势,浙江省在援建中拿出自己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帮助海西实现转型升级、特色发展,无形中为海西的产业跃升拓展了空间、插上了飞翼。

伴随着推进园区建设、就业创业帮扶、产业扩大就业、电子商务创业和特色旅游兴业等工程的步伐加快,“以企引企、以商招商”“飞地经济”模式的推广运用,招商引资驶入良性循环轨道。投资环境的日臻改善,助力了文化旅游、农畜产品等特色产业显现巨大潜力,区域经济实力和发展动能在集聚中快速提升。

现代产业发展新平台在援建中得以快速崛起。通过打造德令哈、格尔木两市“一园两区”浙江工业园,构建出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模式。面向浙江省推出一批以光伏、风能和镁、硼盐湖资源为主的高、精、尖重点招商项目,为项目落地海西栽下了“招大商、招强商”的“梧桐树”。

截至目前,海西与浙江共签约产业合作项目108个,签约资金471亿元。其中,浙江中控新能源公司在德令哈市投资建设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二期50MV项目,已于2018年并网发电,成为我国第一座商业化运行的大型光热发电示范项目。

特色产业在援建中搭建了广阔舞台。以推进特色农牧业基地、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实施为重点,精心塑造海西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在提升海西美誉度的同时,海西旅游区域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以促进海西州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为依托,借助组织参与重大会展带来的机遇,海西特色农畜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扩大,以此带动了海西州农牧业产业转型、企业提效、农牧民增收。

“飞地经济”模式已见成效。2019年底,浙江省与海西已签订飞地模式投资项目协议17个,总投资额达37.7亿元。项目涉及盐湖化工、油气化工、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智力援助结出丰硕果实

浙江省把智力援助作为对口支援海西的一大重要内容,通过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紧缺专业人才选派、党政干部挂职交流、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程,教育、医疗、农牧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日益步入纵深,海西州人才队伍建设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人才培育机制的完善显化活力。创新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支农等模式,全方位推动智力援助和人才交流,增强了人才培育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实施智力援助项目554批次,累计培训干部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医护人员20148人次。

针对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瓶颈制约,将浙江省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海西州强化人员培训、创业扶持、就业见习及劳务输出的鲜活实践。在做好从浙江各方面直接引才引智“输血”工作基础上,全面改善海西州人才培育的“造血”功能。开办精准扶贫培训班、旅游专业培训班、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和智慧水利培训班等特色专题培训班,以人才骨干培训,产生示范作用和涟漪效益,有效增强海西州的自我发展能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援青队伍。

援青,如一股股带着温暖的“活水”,源源不竭地滋润着八百里瀚海戈壁,从西子湖畔到海西大漠,跨越了空间,增进了愈显浓厚的情意,衍生出无限希望与活力。

就业创业能力逐步提升,为海西经济社会塑造出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的升级加力,为夯实海西州长治久安社会基础凸显了浙江援青力量;“交流、交往、交融,”架起了两地加深情谊、相互合作、共同的文化桥梁……(刘法营  程宦宁)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