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力量汇成海 把岁月写成歌——对口援青十周年综述
(资料图片)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
十载征程,阔步前行。
十年对口援青,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实实在在为青海跨越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
十年对口援青,来自34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家中央企业的坚强力量汇聚成河,沁润着高原大地;
十年对口援青,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6个发达省市的无疆大爱温暖着高原大地;
十年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国家牵头协调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经援受双方及全体援青干部的共同努力,援青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援青力度日益增强,援助规模逐步扩大,援助内容不断丰富,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实现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种力量,实施各类援青项目2200多项,支援帮扶资金总量已突破160亿元
不能忘记,那些重要的时刻和决策;不能忘记,那些有力的力量和支撑。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对口支援青海的重大战略部署。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6个发达省市、34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家中央企业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承担起对口支援青海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打赢脱贫攻坚战、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作出新的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批915名援青干部人才响应号召、心怀大爱、情系高原、奔赴雪域。在援受双方的党政领导下,明向定标、聚焦重心、聚力施策,共同谱写了新时代对口援青工作的新篇章。
十年间,各支援方以中央决策为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创新支援模式,拓宽支援路径,加大支援力度,从项目、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青海大力支持。
各支援方全方位深化对口援青,合力开创了支援帮扶工作“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为青海涉藏州县乃至青海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新形势、新任务,适时调整完善支援帮扶工作领导机制,召开全省支援帮扶工作座谈会,印发《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支援帮扶合作交流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支援帮扶工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促进援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援受双方主要领导精心部署、重点推动和密切交流,促进了对口援青工作思路理念进一步提升,工作重心进一步聚焦,提振了共同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的信心和决心,凝聚了共识,形成了合力,对口援青工作始终保持了高层次推动,高水平推进态势。
期间,为了有序推进支援帮扶工作,国务院及时明确援青省市资金实物量标准,援青中央国家机关和单位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了近40个相关文件、协议和备忘录,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结对“心连心”,帮扶“实打实”。截至目前,支援帮扶资金总量已突破160亿元。
按照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原则,强大的资金有效支持了受援地城乡居民住房、农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人才培训等领域发展。
实施各类援青项目2200多项,支持青海涉藏州县新建和改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100多万平方米;修建农村道路1200多公里;帮助8.2万户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解决了28万人、141万只牲畜安全饮水和1.3万户、5.1万人用电问题。
同时,“携手奔小康”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援受双方进一步健全了以县、乡结对帮扶为主线,以部门、产业园区、医院、学校、企业等多领域帮扶为补充的多层级全覆盖结对帮扶体系,各类结对累计达950个。其中,县(市、区、行委)结对41个、乡镇结对113个、村(社)结对420个、学校结对310所、医院结对66家,签署结对帮扶协议536个,累计捐赠各类物资11.73亿元。
这是一种智慧,不断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由“单向支援”向“合作共赢”转变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体现大智慧。
因时而为,因势而为,对口援青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闪烁着着眼长远、开拓创新的光芒,凝聚着团结协作、脱贫攻坚的力量,描绘着与时俱进、共创未来的美好蓝图。
为进一步增强受援地的自我发展能力,多年来,援受双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支援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单向支援”向“合作共赢”转变。
各支援方支持受援地建设各类产业园区13个,吸引入驻企业184家。在支援地区开设特色农畜产品销售窗口、门店34个,青海品牌、青海产品“走出去”的路径不断拓宽。
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中央企业开展了“央企青海行”和央企助力青海脱贫攻坚推进会等活动,援青央企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不断加强与青海省及受援地的战略合作,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能源开发、电网建设、供热工程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
北京支持玉树藏族自治州举办了西部地区特色旅游发展与扶贫协作国际论坛;北京首农集团、首旅集团与玉树州签署了产业扶贫合作协议。
天津支持黄南藏族自治州建成尖扎葡萄育苗基地和泽库有机畜棚基地;黄南州多次参会参展天津“津洽会”和全国食品博览会。
上海支持果洛藏族自治州打造“雪域果洛”品牌,完善农畜产品深加工、包装、销售体系;班玛藏雪茶荣膺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江苏重点支持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产业园建设和项目引进,已建成投产的江苏远景能源风电装备制造项目,成为当地最大的高端制造业项目。
浙江支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打造“一园多区”,先后引进28家浙商企业入驻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并网发电塔式光热示范项目;在德令哈举办“浙商先行,再走丝绸南路——2017浙商(投融资)大会峰会”。
山东与海北藏族自治州深入开展产业互融,大力实施“十万山东人游海北”和“千牛万羊入鲁工程”,销售牛羊超47万头(只),牧民直接增收超过4000万元。
我省先后实现向江苏、湖北、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外送新能源电量,2019年外送电量达84.2亿千瓦时,占全省新能源全年发电量的9.53%。
2018年,为推动对口援青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在全面总结历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省与援青六省市协商签署了政府间战略合作协议。
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支援帮扶工作从单向受援向双方长期合作互利共赢转变,从有形资源和外力支持向引入先进思维观念和技术管理等软性资源转变,进一步推动了支援帮扶关系向省级层面拓展,向基层覆盖延伸。
2015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对口援青工作持续发力,进一步发挥冲锋在前,攻坚拔寨的重大作用。
援受双方瞄准短板、精准发力,援青资金、项目进一步聚焦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北京市编制支持受援地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额外提供3亿元资金支持脱贫;
天津市建立“六位一体”结对帮扶体系;
上海市持续支持果洛州“五大脱贫工程”;
江苏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产业、教育、健康、就业、消费等领域的扶贫力度,全力帮助贫困地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浙江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浙江—海西“携手奔小康”企村结对专项行动;
山东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的意见》。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支援方累计投入39.71亿元援青资金支持脱贫攻坚,惠及贫困人口27.12万人,支持我省六州32个贫困县顺利摘帽,涉藏州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8.13%下降至2019年底不到0.01%。
2016年7月,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后,国家调整优化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江苏省在承担对口支援海南州的基础上,又主动承担了对青海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任务,南京、无锡分别对西宁、海东开展扶贫协作,与两市9个贫困县区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落实扶贫协作资金11.11亿元,实施了一批直接惠及建档立卡户的扶贫项目。选派的31名扶贫干部、324名技术人才为西宁、海东打赢脱贫攻坚战献策献力。
十年来,各支援方通过开展行业培训、“组团式帮扶”、专家行等活动,帮助受援地补齐人才短板。各受援地也积极争取支援方选派教育、医疗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青进行咨询指导。
2000余名教育、卫生等支援方专业技术人才来青开展巡回服务和“组团式”帮扶,受援地教育卫生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覆盖范围日益扩大。组团式医疗帮扶支持涉藏州县各类医院43所,新设立重点科室42个,填补了400余项医疗技术空白。
如今,在援青省市开设异地高中班20个,输送学生8700余名;北京、上海支持建设的海东玉树中学和西宁果洛中学,也将为两地2000余名涉藏州县学生提供优质教学环境。支持受援地中高职学校新开设专业37个,设立异地中职班10个,招收中高职学生1300余名。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异地高中班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心佑工程青海行”“光明行”“健康行”等免费巡回诊疗活动持续开展,累计筛查包虫病、白内障患者80238例,救助先心病儿童400余名,减免医疗费用2700余万元。
这是一种促进,持续扩大青海“朋友圈”,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民相亲,缘于心相通。
十年来,从政府到民间,从干部到群众,援受双方各层面交往交流交融日趋密切,往来交流突破5万人次,结对子、走亲戚、交朋友、手拉手等交流活动广泛开展。
只有加强交流互鉴,才能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对口援青以来,各支援方主要领导纷纷来青考察调研、座谈交流、看望慰问。我省党政代表团则赴六个援青省市进行回访感谢和学习交流。
与此同时,青海省主动将合作范围向沿海发达地区延伸,加强与长江、黄河流域省区以及交界地区的合作,先后与深圳市、重庆市、甘肃省签订政府间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扩大青海“朋友圈”,共同推动落实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加强优势互补,促进合作共赢,培育受援地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文为媒、以旅为桥”,以对口援青为纽带,以“携手奔小康”行动为抓手,文艺展演、文旅交流、商贸交流等活动蓬勃进行,对口援青搭建了援受双方促进民族团结、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
“两弹一星”“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等宣讲活动在国家部委和支援省市引起强烈反响;
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走进中国美术馆,青海特色民族歌舞剧《热贡神韵》走进天津,果洛“格萨尔”走进上海大世界;
上海爱乐乐团和江苏女子乐团在青演出了“诗与远方——2019文旅之春交响音乐会”“丝路和鸣——女子管弦乐民族音乐会”,我省与浙江省京剧团共同创排的现代京剧《生如夏花》在浙青两省巡演45场;
江苏和海南州共同组织的“水韵江苏牵手大美青海”旅游踩线采风活动在青海开展;
反映援青题材和鲁青两地深厚情谊的电影《山之东·海之北》于2019年公映,电影《牛王》正在加紧拍摄;
2019年初,为期两个多月的“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办……
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全省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支援方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青海与其他兄弟省市、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情感共鸣和融合,更加坚定了“五个认同”,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
这是一种使命,915名援青干部人才写下915个援青感人故事
十年援青,915名援青干部人才,一场前赴后继的“接力赛”;
十年援青,915个援青感人故事,一部造福青海涉藏州县的“写实集”。
十年来,广大援青干部牢记使命,以造福青海人民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学习和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克服高寒缺氧、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主动融入、积极适应、履职尽责。
国家部委援青干部积极汇报衔接,争取落实了一批政策,推动实施了一批项目。
中央企业和省市援青干部人才推进援受双方沟通协调,加大资金支持,推动产业扶持,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爱心捐赠。
广大援青干部人才在各自工作领域,积极发挥岗位带头作用和业务实干作风,以他们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将党和国家的温暖厚植在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彰显了家国情怀,实现了人生价值,阐释了“无悔援青,无悔人生”的真谛。
有形之碑,可以昭示天下,而真正弥足珍贵,能够流芳百世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
在青海,一批批援青干部把微信“朋友圈”变成了“公益圈”,涓涓细流汇成了对当地困难群众的无私大爱;
在高原,他们体恤民意、了解国情,有了“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的感悟;
在雪域,他们经受了磨砺、收获了成长,也留下了骄人的业绩和与当地干部群众的鱼水情深。
与此同时,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援青干部,真正做到了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细心关照,管理、服务、保障“三到位”,为援青干部发挥作用、干事创业、成长进步搭建宽广舞台。
主要领导定期召开援青干部人才座谈会,节日期间深入驻地看望慰问,鼓励他们在青海演绎一段精彩人生。各有关部门和地区积极妥善做好援青干部人才轮换、任职、培训、考核等工作。组织部门编印《援青干部人才管理服务手册》,建立27项管理服务制度,搭建起援青干部人才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架构和严管厚爱的管服体系,使干部人才援青工作成为造福当地人民、培养锻炼干部的双赢举措。
十年来,我省各领域2000余名干部和技术人才赴支援方进行挂职锻炼,各支援方帮助受援地培训各类人员12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当地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提高了农牧区群众发展生产能力,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后劲。
大爱无言,情满高原。
实践证明,对口援青决策英明、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是一项符合实际、推动发展、惠及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江之源回响奉献者的誓言,千里戈壁镌刻奋斗者的风采!
回首过去十年,对口援青战略助推“青海号”航船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乘风破浪、加力前行,青海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青海各族儿女凝心聚力、感恩奋进。
今天,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之巅,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辉煌前景,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对口援青等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在各支援方的无私支援和广大援青干部人才的倾力奉献下,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青海号”航船破浪前行,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海篇章。(解丽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