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雪山江河 彰显“上海力量”——上海市对口支援果洛州工作综述
上海申鑫足球俱乐部指导果洛青少年开展足球训练。王湘琳摄
“我的一生就选择了你,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不知从何时起,这首饱含着深情厚谊的歌,在上海援青干部中广为传唱。
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在我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这里环境艰苦,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然而就在10年前,20万果洛各族儿女唤来了东海之滨的“家人”,迎来了属于雪域高原的“缘分”。
自2010年7月起,上海市承接对口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神圣使命。从那时候起,上海和青海两地人民之间就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谊。
10年来,两地密切往来、高频互动、通力协作,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展开了脱贫攻坚、经济产业、社会人文、生态环境保护、健康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受合作,上海市开展对口支援项目709个,投资24.3亿元。
10年来,上海先后派出四批98名援青干部,在对口支援果洛做了大量工作。援青干部人才不远千里、不避苦寒,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与“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融为一体。
10年来,果洛州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干部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可以说,这10年,是全体援青干部人才用心血和汗水诠释忠诚的10年,是沪青两地人民用时间和行动改变命运的10年,更是果洛20万各族群众目睹沧桑巨变的10年。
唤醒果洛教育内在活力
4月的果洛,天空依旧飘着漫天飞雪。
1米83的个头,宽脸庞、身穿黑色羽绒服,戴着厚厚的眼镜,来自上海的90后援青教师陈佳阳走进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教室。在大半年的历练后,他现在已经适应了高寒低氧的环境。
在教研室,来自上海的三名援青教师正在和本地教师进行每周的教学研讨。通过发挥援青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今年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实现了省级课题申报的零突破。
陈佳阳告诉记者,一年中我们还举办了两届的岗位大练兵活动,提升了老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希望通过这三年的时间,最终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师资队伍。
为了让上海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应,2015年,上海·果洛职业教育联盟成立;2018年,上海大同教育集团对口帮扶西宁果洛中学,“输血式”培训与“造血式”培养相结合,使沪青两地实现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而两地学生小伙伴手拉手活动、两地之间远程教学等活动,加深了两地学生之间的互访、研学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
10年来,上海在果洛的教育投资占援青资金总量的三分之一。实施了54所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建设了教学楼5.9万平方米,落实助学金3750余万元,资助学生1.8万人。通过职教联盟集合两地58家单位的力量,为学生搭起成才的阶梯。
果洛州教育局局长康精辉感同身受,“在硬件方面,上海援建的项目实现了中小学、幼儿园、职校和高中的全覆盖;在软件方面,上海致力于师资力量的培训和信息化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这些方面的投入,为果洛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推进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牧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作为民生重头,上海援青10年,也是对口援助果洛州医疗水平稳步向好的10年。
2018年夏天,在新建的果洛州人民医院综合门诊楼里,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为患者做了包虫病远程诊疗。通过先进的远程医疗设备,使原本千里的空间距离瞬间转化为近在咫尺。不仅如此,制氧站、藏医药开发研究室、牧区传染病防治及白玉兰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等项目,填补了很多医疗上的空白。
看到自己牵线搭桥建成的现代化医院造福于少数民族群众,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人民医院副院长涂攀深感欣慰。为了让当地老百姓接受更好的医疗,涂攀动员和组织了上海市20多家三甲医院的44位专家,到果洛州人民医院为各族群众义诊,总人数达到1000多人次。
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一直难忘病人家属的一句“谢谢”。去年10月,在玛沁县的果洛州人民医院,孙金峤成功救治了一名出生仅1280克的早产儿,开创了果洛早产儿救治成功的先例。
在果洛州人民医院,四位上海援青医生都是业务骨干出身,到岗后立刻充当起科室带头人的作用。“把制度建起来,把人事调整好,把绩效改革完,再通过项目建设,把硬件提升。”三年的援青时光,已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9月果洛州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当月就有4例心肌梗死的病人被抢救成功。“果洛州到西宁市,坐车的话至少要6至8个小时,而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6小时以内,时间窗口非常重要。”孙金峤说,“我们制定了急性心梗的整个急救体系,乡卫生院一旦有病例就可以立即实施转运、联系,我院在接收进来之后20分钟内就可以进行确诊。”
上海除了建设有形的医疗基础设施,还将无形的医疗资源带去了果洛。州人民医院里的白玉兰远程医疗系统,可与青海省、上海市的34家三甲医院联通,开展远程培训、远程诊疗。而同样的系统,记者在久治县人民医院也看到。
医疗领域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之一,10年来,援青干部为果洛州医院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把上海医生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留在了当地。援青干部们还对接上海市卫生系统共派出29批专家335人次的医疗队赴牧区开展耳聋防治、白内障手术复明、先心病手术的巡回医疗。
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致富
两年前,在上海举行的“2018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来自青藏高原的特殊茶叶——藏雪茶获展会金奖。这得益于上海市青浦区援青干部的“穿针引线”,使这种产自雪域高原的茶叶成为班玛县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
走进达日县吉迈镇扶贫联社,宽敞的大院,崭新的房子,风干牛肉加工车间里,冷藏机、真空机、包装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几个身着白大褂的工人,正忙碌着“庖丁解牛”,而这些设备都是上海援建的成果。
扶贫联社社长华者介绍说,以前这里完全是家庭作坊式的,工人的收入少得可怜。自从上海援建后,大家的收入逐年攀升,如今,吉迈镇扶贫联社已是响当当的牧业示范点了。
在班玛县的生态大棚中,人工栽培的羊肚菌长势喜人。作为技术指导,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陈辉博士已经是第五次来到果洛。大棚内,按照羊肚菌喜爱的环境进行了精心布置,营养袋整齐摆放,一排排的羊肚菌冒头,可供采摘。“这是第一次在3530米这个海拔上人工栽培羊肚菌,保守估计每亩可以产出150公斤左右。”陈博士说。
对于科研团队来说,最关注的是让羊肚菌长成长好。但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这就不单单是个科研问题,还是个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班玛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李秀泉告诉记者,政府让牧民群众从大山里搬迁出来,还得让他们安居乐业有事做。农户跟着专家学技术、练本领。“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让人们转变思想,不再‘等靠要’。”
10年来,上海援建项目资金80%向基层、向民生倾斜,实施了牧民定居点改造、贫困户住房、高原美丽乡村等120余个项目,民生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上海援青干部还未离开,就开始想念。他们常说:“因为一次援青路,难舍一生援青情。”(王湘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