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蹲点调研之十
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紧跟“民声”走,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进文化名省、旅游名省建设,聚焦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为青海各族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精神文化生活福祉。
全面精准把握群众需求
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全面小康,包括物质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富足、文化上的自信。围绕这一目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制出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站(室)相继建成并免费开放,农家书屋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大篷车”惠及广大普通群众,“河湟文化”“黄河文化”“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康巴文化”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品牌,民族文化、特色文化蓬勃发展,产生了不少精品力作,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新时代的青海大地上,文化惠民工程正在不断筑牢全面小康的文化根基。出台《青海省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方案》,举办“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启动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文化惠民卡西宁试点项目,发放5万张惠民卡。全省3A级以上景区实现非遗、书籍、演艺“三进入”。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773座,完成582座旅游厕所GPS定位。组建10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演出700余场。为全省14个县(区)500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管理员。完成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8个,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9个,7个市州制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全省图书馆流通200.4万人(次),文化馆(站)服务惠及550万人(次)。
如今,看展览、看演出、泡图书馆,唱“花儿”、跳锅庄、听贤孝……逐渐富裕起来的青海各族群众,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优势
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让小康生活更具“滋味”,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何更好有效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黄南)、格萨尔文化(果洛)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推动省级德都蒙古族文化(海西)、土族文化(互助)、撒拉族文化(循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全省世居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全部得到整体性保护。同时,大力实施青绣“八个一”工程,举办“民族团结进步”青绣大赛,并在日本、成都等国内外9个城市及省内商务广场、书店、景区等20多个点设立门店及代理,30万绣娘用老手艺绣出了新生活。
打造文艺精品,是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申遗工作,继续精心打造黄南热贡艺术、果洛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特色民族文化品牌,推出了《多彩果洛》《魂系金银滩》《情聚柴达木》《热贡神韵》等一批本土优秀民族文艺作品。印发实施《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细则(试行)》,先后创排大型剧目20多台,全省各类文艺团体共演出1.8万余场,其中,专业文艺院团1127场、文旅剧目6626场、“戏曲进乡村”2000余场。舞剧《唐卡》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提名剧目。京剧《生如夏花》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剧场党课”,在省内外巡演45场(次)。原创少儿京剧《藏羚羊》十年演出1000场。
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决胜全面小康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契机,坚持把加大项目建设、科学布局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积极落实《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旅发展实施方案》,以文化产业+扶贫、非遗传承+扶贫等模式,有力带动贫困人口从事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拓宽了贫困人口就业渠道,累计带动10.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近年来,全省共建设文旅项目582个,累计完成投资337.49亿元,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宁新华联童梦乐园、云谷川印象小镇、平安驿“河湟·印象”、乌兰茶卡“天空壹号”文化产业园,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增长极。实施乡村文化旅游“十百千万”计划,累计安排财政资金7亿元,250个乡村旅游项目惠及贫困人口8000多户3万余人。
目前,全省各州还建成了以唐卡、泥塑、藏绣、堆绣、刺绣、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艺品制作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经营销售等链条,大量吸纳当地和周边群众就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此外,我省根据不同地区实际需求,提供“订单式”培训服务,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文旅产业正在成为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和富民产业。
新时代、新征程。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我省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着力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谱写新青海建设更加出彩的新篇章。(魏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